氣候危機威脅全球經濟、民生、社會等各方面,各國每年均舉行氣候峰會、取得合作共識、共同制定「減碳」政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投資者可以從全球轉向「減碳」的大趨勢,尋找投資機遇、發掘長遠增長項目。
2021年年底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最終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目標要在10年內大幅減少碳排、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1.5度,以及在2050年前達致「淨零碳」。隨着相關措施逐步落實,全球各行業將要投入大量資金,轉向投資「減碳」項目。
而到今年11月,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將於埃及海濱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舉行,屆時各國將會報告他們在實踐「減碳」政策方面的進展,以及為未來鋪路,制訂更有效應對氣候危機的措施
1。
COP26敦促各國提出減碳時間表與減碳路線圖,目標要在2050年前達致「淨零碳」,為下一代建設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每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全球減碳政策措施制定框架及藍本,各國就各自情況制定策略、共同應對危機。中美兩國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排第一、二位的大國,兩國共佔全球碳排放量超過40%,所以全球應對氣候危機是否成功,兩國的努力非常重要。
中國人均碳排放約為美國的一半,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多。根據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資料
2,中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116.8億噸,人均碳排約8.2噸。
為協助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承諾致力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並將致力減少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及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要實現目標,中國主要會從能源轉型、節能減排、綠色交通三方面入手。隨着相關政策措施向減碳目標邁進﹐多個行業將獲資金大力發展,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等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具備節能技術基建設施的行業,以及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行業等等。
至於全球碳排放量排第二位的美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雖遠比排第一的中國少,但人均碳排卻高出中國60%。
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12月簽署一項行政命令,目標讓美國政府在 2050年實現全面碳中和。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統計顯示
3,美國碳排最主要來源是佔近三成的交通運輸,因此碳排先從陸路運輸及航空運輸著手。陸路運輸方面,美國目標2030年前實現全美零碳排汽車銷售佔總銷售 50%;航空方面,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放。
美國目標2030年前實現全美零碳排汽車銷售佔總銷售 50%。
至於美國第二碳排來源的發電行業,目標2050年前將太陽能發電佔比提升至45%,並會大力發展風力發電,並削減化石燃料補貼。
除了中美兩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亦定下「減碳」路線圖,努力邁向「零碳排」,當中包括:
- 歐盟:承諾到 2030 年將碳排放量從 1990 年水平減少 55%,實現 40%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到 2050年實現碳中和;
- 印度:目標到 2030 年將「排放強度」降低 33至35%,其中40%電力容量來自非化石燃料;
- 俄羅斯:目標到 2030 年碳排放量將比 1990 年水平減少30%,並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
全球各國定下減碳目標,必須在制定政策上作出配合,並與企業及民間社會合作,推動減碳措施,在不同行業投入資源。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指出,若期望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放,全球需要在2030年前每年投資超過 4 萬億美元。例如在能源方面,大幅增加風能、太陽能及可再生能源的產能,逐步取代化石燃料;交通出行方面,增加電動車的數目,逐步取代使用傳統化石燃料的汽車;糧食供應方面,以具碳效率的方式,使用更少的土地及面對更嚴峻的環境情況下,大幅增加產量,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
在政策監管的推動下,全球淨零碳轉型將涉及經濟活動的各行各業,而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所需的大規模投資,也將為參與減碳的行業或公司,帶來長遠的增長機遇。
探索晉達資產管理的減碳投資方案:
www.ninetyone.com/decarbonise